查看原文
其他

定投不给力了?试试新玩法

小巴 理财巴士 2023-06-07


咱们都知道,股市有涨有跌,短期内不可预测。

但从长期来看,“跑远的狗”还是会回到主人身边的。

再加上目前的A股还不够成熟,牛短熊长,熊市持续个三五年,牛市时长平均只有1年多。

所以,我们才会用定投的方法进入市场,不断摊薄我们买入的成本,低位积累筹码,等牛来。

(上证指数2009-2014逐渐熊化)

徘徊低位的时间,总是漫长的,考验的还不仅仅是你的耐心。

随着时间延长,即便你仍在坚持定投,但可能却会发现,定投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了,成本降不下来。

咋回事呢?

这是因为,你定投的“大刀”钝了,作用力不利索了。


举个栗子:

你设置的计划是月定投,每个月的定投额是1000元。

当你坚持了1年,也就是12个月,总共投入了12000元时,那下个月,你再继续定投,这1000元对于本金的占比就是:

1000/12000=8.33%

当你坚持了4年,也就是48个月,总共投入了48000元时,那下个月投入的1000元对于本金的占比就是:

1000/48000=2.08%

可以发现,增加的这点钱,相对于接近5万的本金,或者说,相对于当时的基金总市值来讲,占比大概只有2%,比例很小了,影响程度有限。

而且随着定投次数不断增加,本金不断积累,后来每笔买入的权重,占比就越小,拉低成本的作用越有限。

这就是钝化效应。

一般认为,每笔定投的资金额,占持有的基金总市值,在5%以下,就会有钝化效应存在了。

比如,按照刚刚的例子,月定投,大概是在定投20个月后,新增的定投额就会达到钝化:

1000/20000=5%

其实钝化效应,说白了就是简单的数学问题——

在分子不变的情况下,分母增大,分数整体变小,体现为占比权重不断减小。


但对于通过定投降低成本的投资者来说,不考虑市场点位和估值,每次都定投相同的金额,这可能就会造成“低位买入不够,高位买入过多”的窘境。

这个时候,继续定投和单笔投入相比,效果就没差多少了,定投曲线不见“微笑”。

当然,如果这时候收益率比较好,或者正在牛市当中,那你是可以考虑止盈,落袋为安的。

但我们刚刚也说,低位徘徊的时候那么长,如果20个月的月定投,就达到钝化了,很大可能都还没到收割获利的时候。

那该怎么做
才能把这把“钝刀”磨利呢?

其实也很简单。

那就是增大定投金额的权重,从分数上来看,只需要增大分子,即提高定投的金额,就能达到效果。


其实这就是定投的进阶玩法,“定期不定额”投资——

跌了就多买,涨了就少买。

但是也要注意,不能盲目地逐期增加金额,要根据自己资金的多少,控制加减的节奏。

控制的方法可以有很多。

比如,以大盘点位高低,来调整定投金额多少。

举个例子:

假设你设定的是,3000点的上证指数点位,每月定投1000元的基准金额。

每下降500点,就增加基准1/4的定投金额;每上涨500点,就减少基准1/4的定投金额。

具体就是——

跌到2500点以下,就定投1000+250=1250元,跌到2000点以下,就定投1250+250=1500元;

涨到3500点以上,就定投1000-250=750元,涨到4000点以上,就定投750-250=500元。

以此类推,逐级递增、递减定投金额。


当然了,小巴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,基准金额的设置、点位间隔的设置、增减金额的大小,大家可以看自己的资金量来定。


不过,还是要提醒一下,如果点位设置得太密,比如每隔100点就变动,当然会更灵活,但就需要你更频繁关注市场。

但这种频繁关注的心态,是咱们一直不太提倡的。

除了根据大盘点位设置之外,如果你是投资指数基金的话,也可以根据指数的估值,来决定加减幅度。

同样是按照估值越低,投入越多的逻辑去定。

再有,如果你的工资上涨前景比较好的话,也可以用固定工资比例的定投方法。

一般来讲,工资会随着时间上涨,定投的金额也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增加,相对简单易操作。

比如,今年的工资8000元,按照工资的10%作为每月定投额的话,就是800元;

后来工资涨到了9000元,那么依旧是10%的占比,定投金额就会增加到900元。

不过这种方法虽然简单,但也不够灵活,如果不根据指数估值,或者市场情况去综合判断,可能还是会买贵了,或者便宜货入不够。

最后大家可以去算算
自己的定投金额权重
是多少呢?
设置过什么样的不定额定投计划呢?



相关热文推荐给你
(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)



加上星标


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~



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00117


本公号原创内容版权归理财巴士所有

转载请注明:

文章来源:理财巴士

微信公众号:LicaiBUS
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文章目录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